增進語言與溝通發展一直是教育語言障礙兒童的主要目標,透過教學者選擇教材與活動過程,讓兒童在教學環境中產生興趣,進而形激發溝通的意願。茲提出增加教學者鼓勵兒童使用語言可能性的七種策略:

  1.趣味的教材:由日常觀察與家長的說法,確知兒童的偏好,並不時替換這些教材,以保持兒童的興趣。

  2.拿不到:將兒童喜歡的東西放在看得到卻拿不到的地方,鼓勵兒童作請求。例如:在點心時間,將餅乾放在兒童拿不到的桌上,若兒童伸手去拿餅乾,教師就鼓勵他作請求,若兒童本身沒有口語,則請兒童指出或運用溝通設備作要求。

  3.不公平的分配:提供分配不均或不足的教材,當兒童需要更多時,就必須表達需求。

  4.做選擇:鼓勵或要求兒童在兩樣物品中作選擇,若兒童本身沒有口語,用指的方式亦可以接受。

  5.請求協助:設計兒童需要幫助的情境,如:給他一個纏在一起的玩具或打不開的罐子,提高兒童向大人請求幫忙的機會。

  6.搞破壞:「破壞」主要是指設計不提供兒童完成一項工作的所有材料。例如:要求兒童將圖片剪下並貼在圖畫紙上,卻不提供他膠水,或讓團體中有些人拿到膠水,而有些人卻沒有。為了完成工作,缺少材料的兒童就需要開口向其他同儕借材料。

  7.愚蠢的情況:藉由設計一些愚蠢或荒謬的情況,鼓勵孩子進行溝通的動機。例如:教師在日曆上放天氣的符號而不是日期,或是將圖片倒過來,以吸引兒童注意力,提高其表達的動機。

  上述每一項策略的設計,都是用來增加語言障礙兒童的溝通互動行為。若教學者能審慎選擇教材與活動,並運用有效技巧激發語障兒童溝通互動的動機,則教室將可以成為一個學習語言的豐富環境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資料出處/國語日報    文/林桂如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zmeshear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