肆.腦性麻痺兒童語言訓練原則重點
根據資料大約有70%~75%的腦性麻痺兒在語言發展上有遲緩或偏差的現象,但其中有50%~75%的小孩
可以從語言治療中獲得改善,語言障礙有著許多複雜的因素,而指導或訓練的內容及方法,亦隨著不同
的個案也有不同的方法。茲分為如下:
(一)醫療介入:
若有伴隨其他障礙,應先進行醫學診斷與治療,例如聽障者需配戴適合的聽覺輔助器、肢障者選擇
適當的行動或支撐輔具,先降低其他障礙的程度,再進行語言治療。
(二)促進兒童語言發展
一定程度的認知能力是發展內在語言的基礎,運用多重感官輸入的學習以應付不同障礙對語言造成
的阻礙;以其他輕鬆生動的方式,誘導兒童動作、發聲與構音,引發學習動機;增加腦性麻痺兒童的生活
經驗,提供與周圍人物的接觸機會,刺激產生說話的動機與機會。
(1)母親的指導
(2)增加語言的刺激:
多設法讓兒童多說話,運用各種機會、遊戲,平常所最關心的事物等
(3)鼓勵發言:
a.預備快樂的氣氛與容易說話的條件
b.不必要求大聲講
c.不要強制兒童說話
d.提高全部的身體機能
e.加強發與器官的機能
f.不要採取「不自然」的語言訓練
g.發展社會行為
(三)改進呼吸型態
利用特殊的裝備,維持軀幹的正確擺位,或者由物理治療介入幫助控制坐姿,提供較正常的肌張力,
訓練身而慢的呼吸速度,增加吸氣量和呼氣量。利用遊戲或歌唱的方式練習發聲,選擇周遭常聽到的
聲音來模仿,再逐漸練習語彙、短語和句子,這樣的方式下進行訓練,較能消除緊張。
(1)體位、姿勢、肢位的選擇:
身體位置或姿勢,對於呼吸調節有很大的影響。因此教師或父母可觀察兒童的日常生活,已發現其最容易
呼吸,最容易出聲的狀態,使兒童改變其身體位置,輔導兒童練習戲而常的呼吸,深呼吸,發出聲音或有趣活動。
(2)鬆弛法:
肌肉過分緊張,無法實施練習呼吸運動,首先要解除其緊張狀態,用暗示方法,利用音樂或韻律活動,按摩,
有節奏的被動運動,使全身肌肉鬆弛後才實施。
(3)輔助呼吸:
為使兒童學會深呼吸的要領,實施被動的呼吸運動頗會有效。最容易的辦法就是人工呼吸。兩手放在胸廓的兩側,
順著兒童呼吸的律動,慢慢用力向內後方推,這樣使的呼氣加長。學生會靜的呼吸後試著輕輕低發生。一般在胸廓
部下方用布的帶子輕輕束起來,能夠改變的型態,已成為呼吸訓練的輔助工具。
(4)吹氣運動:
為了訓練呼吸調節的要訣,可以使用各種玩具或器具,使兒童做吹氣遊戲。開始時是指導其學習吹氣要領,鼓勵其作
較靜的持續的呼吸動作,不要求短而強的呼氣,也不要用力吹,視其呼吸調節能力,在練習中一旦體會出要訣之後,
進步就很快。
(四) 發聲的處理:
減少發聲困難的程度,應設法使兒童平時多發出聲音,而且加長發聲的時間,製造愉快的氣氛,兩個人以上一起唱
歌,一起讀故事書,或配合錄音一起念、唱、都是很好的練習發聲的方法。哭、叫、笑是訓練聲帶活動的好方法,
有助發展控制喉頭能力,了解聲音能操縱周圍人、物的重要性。若模仿呼氣發聲有困難可改換姿勢(如仰臥或俯臥)
較易出聲。以遊戲、歌唱方式練習,較能消除緊張。發聲時有肌肉僵直現象(頭往後仰、頸過分伸長)時,應注意其
姿勢,頭頸部動作自然與發聲、構音技巧有關,必要時用特別椅幫助消除僵直現象。
發聲、發音能力差,可做一些聲響練習:
(1)說:滴、答、滴答
(2)說:踢、他,踢、他
(3)說:啪、啪、啪
(4)說:啪-他-卡
(5)說:發、發、發
(6)學小鳥(吱、吱、吱)、學鴨子(呱、呱、呱)、學小狗(汪、汪、汪)、學小貓(喵、喵、喵)等的叫聲。
(五)改進肌肉緊張狀態:
身體動作控制和擺位,最主要目的是讓肌肉張力穩定持久,改進肌肉緊張狀態,使各種動作都能協調進行。
最有效的方法是「抑制異常反射的姿勢」(reflex inhibition posture)。檢查孩童仰、臥、坐、立、屈膝等姿勢
是否有異常狀態,在相反的位置上幫助兒童運動,就是抑制異常反射的姿勢。心智年齡較低的兒童可採用
「抑制異常反射」的姿勢控制擺位,心智年齡較高者可運用「適宜的身體支持系統」、「鬆弛法」、
「自我回饋控制法」等訓練身體的穩定度,減少肌張力的變化。
(六)改進頸部的控制能力:
重度的腦性麻痺兒童頭部與肩膀的運動是無法分開的。頭一轉動,肩膀也跟著同時轉動,使下顎、口唇、舌頭
等發音器官的運動也受影響。所以需要訓練頭部與肩膀能分別轉動,頸部能隨意控制,嘴巴閉起來,不流口水
等活動,才能促發音與說話。
(七)構音障礙指導:
要想口音清楚,必須構音正確。同時聽力或語音辨別力,及構音器官之形狀運動能力,應詳細鑑別究竟是
由於構音本身之失常,亦或是發聲調節困難,便適切予以指導。
構音訓練要等到兒童能控制呼吸、發聲時才開始。先幫助兒童了解構音器官的位置及其活動時的知覺,面對
鏡子練習可了解舌頭、下顎的動作。利用「輪替運動」(diadochokinetic movement)訓練構音器官的機能,如找
出「ㄆㄚ、ㄊㄚ、ㄍㄚ」、「ㄅㄟ、ㄅㄧ、ㄅㄞ」等構音部位相近的音,讓兒童重複練習,越快越清楚越好
,可增進雙唇、下顎、舌頭的運動功能。練習吸吮、咀嚼、吞嚥(CSS)運動,以促進構音器官的整體協調功能。
練習雙唇、舌頭、口型(上下顎)的運動,以增進構音器官的靈活度。
一切構音器官,皆為食物攝取器官。因此其機能低落時,將呈現於食物攝取動作的異常。訓練的方法還是使用
食物攝取的動作:
1.給予硬的食物:
給兒童一整塊的食物(硬餅乾等),不能一口吃下去,且不給牛奶或開水喝,使他努力用口設法處理,
目的是要訓練他攝取動作。咬反射強、咀嚼差、不食硬食者,應多做口腔按摩動作。
2.讓兒童用吸管吸食:
教兒童用吸管吸飲液體食物,沒學會吸食,會把吸管咬壞,可用塑膠管子,或兒童口渴時,倒些他所
喜歡的果汁,把管子放水平,暗示他吸食。必要時用指頭幫他口唇含緊,等他學會吸食的動作,就可
以把吸管放垂直。
3.咬的練習:
給兒童口香糖,或生的紅蘿蔔,使他練習很快用力地咬。為防止他把口香糖全部吞下去,可用紗布包
起來給他咬。放進口裡咬三十秒之後,(咬了幾次,記下來)就用指頭把它挖出來。漸漸習慣之後,
時間可以延長。下頷活動差:
(1)盡量張開嘴巴後噘起嘴,說:啊-嗚-啊-嗚
(2)說:啊-伊-啊-伊
(3)說:啊-嗚-伊-啊-嗚-伊
(4)做大咀嚼狀,或嚼餅乾或口香糖
4.練習舌頭的運動:
要使兒童的舌頭在口裡自由自在的動,可以把裝生奶油、果醬、軟糖,等貼在口蓋,使他用舌頭舔,
或在教師或指導者用棒子黏住糖果,放進兒童的口裡,叫兒童照指示的方向,用舌頭向上下左右移動,
必要時限制他做抵抗運動。舌頭張力異常,靈活度差:可做舌頭運動練習,如:
(1) 把舌頭伸入伸出
(2) 把舌頭伸出外面在往上翹可利用舔棒棒糖的動作
(3) 舌頭在口內左右移動,推抵兩頰內側
(4) 舌頭用力舔餅乾
(5) 舌頭在牙齒外側轉動,作清潔牙齒狀
5.對唾液的處理:
隨時把嘴巴附近擦乾淨,時常提醒兒童把口水吞下去,不要讓他流出來,逐漸加以改善。
流口水、嘴唇張力異常:可做嘴唇運動加以改善,如:
(1) 兩頰內縮,噘嘴發聲
(2) 上下唇內縮,用力發「吧」的音
(3) 吸半吸管水,以舌唇抵住使水不下掉
(4) 露出上下牙後放鬆,重複的做
(八)韻律障礙指導:
口吃,急說,默說,停頓不自然等症狀,通常是由於呼吸、發聲,構音器官的運動機能有毛病。
因此,必須找出毛病,消除障礙,始能改善。但說話的方式一旦習慣之後,機能基礎縱然改善,
其習慣還不易打破,應做有計畫指導,使兒童在學習時就能有良好的語言習慣。
(九)引發兒童說話動機:
以手指娃娃、布偶、玩具、遊戲方式,誘導孩童動作、發聲或構音,較易達成治療目標。
若兒童學習動機短暫,可以問句或二擇一的問題讓孩童回答,以幫助發展自我概念。
增加同儕團體交往機會,亦可增進說話動機。
(十)利用非口語性溝通方法:
對於重度的障礙兒童,雖治療多年仍無法利用口語溝通時,可發展非口語性的溝通的方法。
例如利用辨識卡、溝通板、電動打字機、布列斯符號、手語、圖片、頭棒法、口棒法、觸覺設計
、滑動設計、選擇器設計、燈光選擇法、點頭搖頭法、目視法、指示法、機械式選擇法、顯示選擇器
、字碼設計、文字板等幫助兒童表達意思。
(十一)培養良好的講話態度:
兒童教師或指導人員,應設法了解兒童的心情,接近兒童,以啟發兒童樂於談話的興趣,
並使其在自己的限度內,培養良好的說話習慣,即說話時要想辦法讓對方易懂,要讓兒童
自己有這種努力。
(十二)親職教育的重要性:
腦性麻痺兒童在行走、咀嚼、吞嚥方面有困難,父母容易對孩子有過保護的傾向,沒有給
孩子走動如探索四周環境的機會,阻礙探險、體驗、以及語言表達的機會。說話是一種
肌肉的綜合運動,兒童需要利用「多重感覺途徑」(視、聽、觸、運動覺)學習說話,
父母應多提供各種感覺刺激與語言刺激,尤其是母親,應該一出生即扮演語言治療師的角色。
留言列表